Wednesday, February 07, 2007

antisex

修行人忏除淫念的方法水镜居士
  修行人最难除的是淫念。然而淫念不除,不能入道。即使淫欲已除,倘使意淫未尽,仍不能超出尘凡。所以《楞严经》中说:“若不断淫,修禅定者,如蒸砂石,欲其成饭。”又说:“必使淫机身心俱断,断性亦无,于佛菩提,斯可希冀。”但是欲断淫心,谈何容易?平日不见女人的时候,也知犯淫不是一件好事;一旦美貌当前,暖香触体,此心便不能自主。试问坐怀不乱,把握得定的能有几人?目睹美色,心不起念的,更能有几人?这不是女人的魔力大,实在是自己的业力深。因为众生多世多生,沉沦在情欲海里,薰染不是一天;到今日要一刀斩断,难上加难;惟有用佛法慢慢地薰修,时常作种种对治的观想,观想日久,习与性移,自然而然,那淫念不斩自断。今将各种观想的方法,一一演说出来,愿大众洗耳谛听。  
一、秽想。毛发爪甲齿牙孔窍无一不垢,涎唾涕泪身汗尿屎,无一不臭;身外出泥,身内出虫。纵有闭月羞花之貌,沉鱼落雁之姿,清晨睡起,口臭难当;日久不浴,身臭欲呕。芙蓉粉面,内中安着骷髅;白玉肌肤,里面全包脓血。  
二、毒想。看似娇姿,恰同蛇蝎;近着他身,要丧我命。譬如糖蜜,参着砒霜;到口虽甜,捐躯可怕。  
三、老想。女人颜色,不过三十以前;过此以往,形容渐樀,肌肤渐绉。日月如梭,催人易老;当前虽是百媚千娇,试想将来,总要变成白发老妪,有何趣味?  
四、死想。绝代佳人终有死,岂能地久与天长?面黄如纸身如石,就是当年可喜娘。  (以下从胀想起,至白骨想止,都是女人死后逐渐变相。)  
五、胀想。死后无多日,浑身膨胀加;皮如盛水袋,腹似断藤瓜;气味生奇臭,蝇蛆聚乱沙;诸公觉悟否,当日是娇娃!  
六、青瘀想。红白分明相,青黄瘀烂身;请君开眼看,不是两般人。  
七、坏想。皮肉既脱落,五脏般般见;凭君彻底看,哪样堪留恋?  
八、血涂想。一片无情血,千秋不起人;淋漓涂宿草,狼藉污埃尘。莫辨妍媸相,安知男女身;哀哉痴肉眼,错认假为真!  
九、脓烂想。腐烂真难看,腥臊不可闻;岂知脓溃处,兰麝昔曾薰。  
十、啖想。尸骸遭啖食,方寸少完全;不饱饥鸟腹,难干馋狗涎。当年空自爱,此日有谁怜?不若猪羊肉,犹堪值几钱!  
十一、散想。形骸都分散,手足渐移置;谛观妩媚姿,毕竟归何处?  
十二、白骨想。皮肉已销尽,惟余骨何存?雨添苔藓色,水浸土沙痕。钻啮多虫蚁,收藏少子孙;风流何处去,愁煞未归魂!  
十三、缠累想。妇女者,附骨之痈疽,一着于体,无日得痊。女色者,世间之枷锁,一系于身,无力自脱。《四十二章经》说:“人系于妻子,甚于牢狱。牢狱有散释之期,妻妾无远离之念。”《大宝积经》说:“何因缘故,名为妇人?所言妇者,名加重担,能令众生,负于重担,遍周行故。”  
十四、疾病想。女色是杀人利刀,情欲是催命灵符。图一时之快乐,成痨瘵而饮恨身亡;贪片刻之欢娱,染恶疾而呼号毕命。  
十五、果报想。果报之速,莫甚于淫。绝嗣之坆墓,无非好色狂徒;妓女之祖宗,尽是贪花浪子。  
十六、地狱想。生前好色者,死后必堕猛火地狱;系本人心中欲火所造,到处皆是猛火,焦头烂额,永无出期。  
十七、推己及人想。谁无妻女?谁无廉耻?我淫他人之妻女,则谑浪笑傲。试想:如他人淫我之妻女,我当作何感想?一转移间,能无汗下?  
十八、鬼神如在想。佛无去来,光无不照;神目如电,森列空中。世人淫欲丑态,他人不见而鬼神见之。每当淫念起时,即觉佛天在上,鬼神在旁,淫念自然冰释。  
修行人闲居静坐时,或乍见女色时,当作以上种种观想;行之日久,则淫念不忏而自忏,不除而自除矣。(身为苦本,淫为身本。无论男女,求了生死,断淫为本。)

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
行持的重要
虚云和尚
  佛法教典所说,凡讲行持,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,经云:“信为道源功德母。”信者,信心也。《华严经》上菩萨位次,由初信到十信,信个什么呢?信如来妙法,一言半句,都是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的言语,千真万确,不能改易。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,不向心外驰求,信自心是佛,信圣教语言,不妄改变。解者,举止动念,二谛圆融,自己会变化说法,尽自己心中流出,放大光明,照见一切,这就是解。虽然明白了,不行也不成功,所以要口而诵,心而惟,心口相应,不相违背。不要口上说得锦上添花,满肚子贪嗔痴慢,这种空谈,决无利益。“心惟”是什么呢?凡有言语,依圣教量,举止动念,不越雷池一步,说得行得,才是言行无亏。若说得天花乱坠,所作男盗女娼,不如不说。“行”有内行外行,要内外相应,内行断我法二执,外行万善细行。证者,实证真常。有信、有解,没有行就不能证,这叫发狂。世上说法的人,多如牛毛,但行佛法的,不知是哪个禅师法师?什么人都有一些典章注解,如《心经》《金刚经》《八识规矩颂》,乃至《楞严经》等,其中有些人只是要鼻孔,虽然注了什么经,而行持反不如一个俗人。说食不饱,动作行为,有内行外行之分。“内行”要定慧圆融,“外行”在四威仪中严守戒法,丝毫无犯。这样对自己有受用,并且以身作则,可以教化人;教化人不在于多谈,行为好,可以感动人心。如《怡山文》所说:“若有见我相,乃至闻我名,皆发菩提心,永出轮回苦。”你行为好,就是教化他。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,而生退悔心,这会招堕无益。牛头山法融禅师,在幽栖寺北岩石室住静,修行好,有百鸟衔花之异。唐贞观中,四祖遥观此山气象,知有异人,乃躬自寻访。问寺僧曰:“此间有道人否?”僧曰:“出家儿哪个不是道人!”祖曰:“阿那个是道人?”僧无对,别僧曰:“此去山中十里许,有一懒融,见人不起亦不合掌,莫是道人么?”祖遂入山,见师端坐自若,曾无所顾。祖问曰:“在此作什么?”师曰:“观心。”祖曰:“观是何人?心是何物?”师无对,便起作礼,曰:“大德高  何所?”祖曰:“贫道不决所止,或东或西!”师曰:“还识道信禅师否?”祖曰:“何以问他?”师曰:“响德滋久,冀一礼谒。”祖曰:“道信禅师,贫道是也。”师曰:“因何降此?”祖曰:“特来相访,莫更有宴息之处否?”师指后面曰:“别有小庵。”遂引祖至庵所,惟见虎狼之类,祖乃举两手作怖势。师曰:“犹有这个在!”祖曰:“这个是什么?”师无语。遇一回,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“佛”字,师视之悚然。祖曰:“犹有这个在!”师未晓,乃稽首请说真要。祖曰:“夫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;河沙妙德,总在心源。一切戒门、定门、慧门,神通变化,悉自具足,不离汝心,一切烦恼业障,本来空寂;一切因果,皆如梦幻;无三界可出,无菩提可求,人与非人,性相平等,大道虚旷,绝思绝虑。如是之法,汝今已得,更无阙少,与佛何殊,更无别法。汝但任心自在,莫作观行,亦莫澄心,莫起贪瞠,莫怀愁虑,荡荡无碍,任意纵横,不作诸善,不作诸恶,行住坐卧,触目遇缘,总是佛之妙用,快乐无忧,故名为佛。”师曰:“心既具足,何者是佛?何者是心?”祖曰:“非心不问佛,问佛非不心。”师曰:“既不许作观行,于境起心时,如何对治?”祖曰: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;心若不强名,妄情从何起?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偏知。汝但随心自在,无复对治,即名常住法身,无有变异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,今付于汝,汝今谛受吾言,只住此山,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。”牛头未见四祖时,百鸟衔花供养,见四祖后百鸟不来,这是什么道理呢?佛法不可思议境界,天人散花无路,鬼神寻迹无门,有则生死未了,但无又不是。枯木岩前睡觉,一不如法,工夫便白费了。我们就不如古人,想天人送供,天人不管你。因为我们没有行持,真有行持的人,十字街头,酒肆姓坊,都是办道处所,但情不附物,物岂碍人?如明镜照万像,不迎不拒,就与道相应;著心迷境,心外见法就不对。我自己也惭愧,还是摸头不得尾,谁都会说的话,说出来有何用处?佛祖经论,你注我注,注到不要注了。讲经说法,天天登报,但看他一眼,是一身狐骚气,令人退心招堕。所以说法利人,要以身作则,要以身作则吗?我也惭愧!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摘自《虚云和尚年谱》)

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养生之道在适可而止
  要健康长寿不可过度逞强。过度逞强会伤害身体。所以孙思邈告诉我们“六伤”和“十二莫”的道理:  
六伤  1.久听伤神; 2.久视伤血;3.久卧伤气;  4.久立伤骨; 5.久坐伤肉;6,久行伤筋。  
十二莫  1.莫强食;2.莫强酒;3.莫强攀重;  4.莫忧思;5.莫大怒;6.莫悲愁;   7.莫大惧;8.莫跳动;9.莫多言;  10.莫大笑;11.莫贪欲;12.莫怀恨。  
以上参见《备急千金药方》第二十七卷。  
《备急千金药方》也启示我们:生活起居,一切动作都要柔和安详,不可仓促粗暴,甚至连吐口水都不可用猛力。  
要修身养性必须做到“十二少”:  
1.少思(因为多思则劳神);  
2.少念(因为多念则志散);  
3.少欲(因为多欲则志昏);  
4.少事(因为多事则形劳);  
5.少语(因为多语则气乏);  
6.少笑(因为多笑则伤肾);  
7.少愁(因为多愁则心慑);  
8.少乐(因为多乐则意溢);  
9.少喜(因为多喜则忘错昏乱);  
10.少怒(因为多怒则百脉不稳定调和);  
11.少好(因为多好则专迷不理);  
12.少恶行(因为多恶行则憔悴无欢);  
养生之道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向外攀缘。不攀缘外境,内心才会宁静而不浮躁。常学习孔子说的“思无邪”,或者黄帝的“内视法”。(详见《备急千金药方》第二十七卷“道林养性篇”)  
遇到一切境界要随遇而安,适可而止。时常轻微柔和地劳动身体,而不可运动到身心疲倦。更重要的是历事炼心要把握。身动心不动”、“事忙心不忙”的原则。  
不可勉强思想,不可极目远望,不可得意忘形喜乐过度,不可久谈言笑彻夜不眠,不可沉醉呕吐或者饱食即卧,不可极饥而食,不可极渴而饮,不可过饥过饱,或者强忍大小便。过饱会伤胃和脾,过饥会伤 气。五味都不要吃得过多,尤其不要吃冷到冻牙齿,或者热到会烫嘴唇的食物或茶水。   
夏天不可过度贪求凉快,冬天不可过度贪图温暖。(详见《备急千金药方》第二十七卷)睡觉最好不要吹电扇。
(摘自《五福临门》)
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